灰
鑄鐵是歷史悠久的鑄造合金。人類掌握灰
鑄鐵件的生產技術,就是文明發(fā)展過程中“鐵器時代”的開始,迄今已將近三千年了。正是由于灰
鑄鐵件生產技術的應用和發(fā)展,才出現(xiàn)了蒸汽機和多種產業(yè)機械,從而推動了產業(yè)革命。特別應該提到的是:世界上最早掌握
鑄鐵技術的是我們中國人,西方進入鐵器時代大約比我們晚兩千年左右,是在元代進軍歐洲時,由我國的隨軍工匠傳授給他們的。
球墨
鑄鐵于上世紀四十年代問世,由于其具有多種優(yōu)良的性能,近幾十年來生產技術和應用范圍都發(fā)展很快。
上世紀五十年代后期,蠕墨
鑄鐵問世,其性能介于灰
鑄鐵和球墨
鑄鐵之間,特別適用于一些經受熱循環(huán)載荷的
鑄件,如內燃機排氣管、柴油機缸體、缸蓋、鋼錠模和玻璃模具等。近年來,其應用日益受到廣泛的關注。
當前,隨著科學技術的迅猛發(fā)展,各種高性能的鑄造合金不斷開發(fā)和推廣應用,尤其是各種輕合金
鑄件的應用發(fā)展很快,但是,由于組織中含石墨的
鑄鐵具有多種優(yōu)越的性能,在當前的技術條件下,仍然是用量最大、最重要的鑄造合金。
就每年公布
鑄件產量的各國而言,每年世界
鑄件總產量中,灰
鑄鐵件和球墨
鑄鐵件的產量都占
鑄件總產量的70%以上。按2013年的統(tǒng)計,各主要工業(yè)國和
鑄件生產大國中,俄羅斯、德國、法國、印度、日本和中國,灰
鑄鐵件和球墨
鑄鐵件的產量都占
鑄件總產量的70%以上,只有美國(65.4%)和英國(64.1%)略低于70%。
這里所談到的、與控制冷卻工藝相關的,都是組織中含游離石墨的各種
鑄鐵,包括灰
鑄鐵、球墨
鑄鐵和蠕墨
鑄鐵,不涉及組織中不含游離石墨的其他多種
鑄鐵。為方便起見,這里簡稱為“石墨
鑄鐵”,其含義就是組織中含游離石墨的
鑄鐵。
石墨
鑄鐵的歷史悠久、應用的范圍寬廣、用量又非常之大,這當然要歸功于各國
鑄造業(yè)界長期以來持續(xù)不斷地進行了大量研究工作,但是,盡管經歷了近三千年的應用和發(fā)展,迄今為止,我們對它的認識仍然是非常淺薄的,其潛在的功能遠沒有充分發(fā)揮,研究、開發(fā)的空間仍然非常廣闊。
石墨
鑄鐵件凝固以后的冷卻條件,對材質的性能和
鑄件的質量都有重要的影響,但是,在這方面,此前是很難控制的。
近年來,檢測方法、模擬技術和監(jiān)控手段等方面發(fā)展迅猛,其應用日益廣泛,在此基礎上,一些工業(yè)國家開始意識到,對于石墨
鑄鐵,如果:先按按其成分和對材質要求繪出相應的冷卻曲線,連續(xù)冷卻變態(tài)曲線(CCT曲線)或等溫變態(tài)曲線(TTT曲線);再根據
鑄件凝固后的冷卻條件,實際測定冷卻過程中各部位溫度的變化;然后,采用可控的冷卻方式,使
鑄件各部位按設定的冷卻速率冷卻。處理得當,就可以得到以下一些令人矚目的效果:
◇ 可以使
鑄件冷卻過程中各部位的溫差很小,這樣,結構復雜、壁厚差別較大的
鑄件也不需要消除內應力的退火;
◇ 生產灰
鑄鐵件,不必加入Cu、Sn之類的合金元素,即可使基體組織全部為珠光體,并提高其強度;
◇ 生產球墨
鑄鐵件,無須采用后續(xù)熱處理即可使其基體組織符合要求;
◇ 生產ADI
鑄件,不必進行等溫淬火就可得到奧鐵體(ausferrite)基體組織。
實施這項工藝,涉及的問題很多,過程也相當復雜,但卻有節(jié)能、減排、省資源和提高工效等多方面的優(yōu)點,因此,提出后不久就受到了廣泛的關注,目前,我們暫稱之為“控制冷卻(engineered cooling)工藝”。
上世紀八十年代,美國Janowak, J. F. 和Gundlach, R. B. 就對ADI
鑄件的熱處理進行了有創(chuàng)意的研究,探討在
鑄造廠用控制冷卻的方法替代等溫淬火的可行性。當時還沒有“engineered cooling”這一新詞,他們用的是“Controlled Cooling”。
幾年前,日本洋馬
鑄造技術公司(ャンマ-キャステクノ株式會社)將這項工藝用于生產灰
鑄鐵大型柴油機缸體
鑄件[1],取得了縮短生產周期、提高材質強度和免除
鑄件消除內應力的退火等多方面的效益,獲得了日本專利(專利號5416515)。
不久后,美國鑄造協(xié)會(AFS)與Missouri科技大學合作開展了一項研究工作,課題是“采用控制冷卻工藝生產高強度
鑄鐵件(High Strength Cast Iron Castings Produced by Engineered Colling)”。這項研究工作由美國鑄造協(xié)會、Missouri科技大學、Elkem公司、kohler公司、Dotson
鑄鐵公司、Selee公司等單位提供資金支持。研究工作的第一階段是用控制冷卻工藝替代等溫淬火,在鑄態(tài)下制得基體組織為奧鐵體(ausferrite)的球墨
鑄鐵。目前,研究工作的第一階段已經完成,雖然仍然存在一些問題,實際用于生產的工藝仍有待進一步完善,但已確認了這項工藝的可行性[2],球墨
鑄鐵鑄態(tài)下的抗拉強度從原來的550~600MPa,提高到1,000~1,050MPa。
最近,在美國Ohio州立大學和Alabama大學任職的Stefanescu D. M.與西班牙
鑄造行業(yè)的幾位同仁合作,也進行了有關鑄態(tài)奧鐵體球墨
鑄鐵方面的研究工作[3]。為了更好地應對
鑄件壁厚對冷卻條件的影響,提出了按
鑄件的模數(shù)調整落砂溫度和等溫保溫溫度的計算式。
鑄鐵是以鐵碳合金為基礎的多元合金。在考量
鑄鐵件的組織時,為簡便起見,通常都是參照鐵-碳合金二元相圖,必要時,再在此基礎上考慮某些主要合金元素的影響。
鐵-碳合金二元相圖有二重性,即:包含有穩(wěn)定系和亞穩(wěn)定系兩種。
如果按穩(wěn)定系凝固、冷卻,
鑄鐵的組織中只含有石墨和鐵素體;如果按亞穩(wěn)定系凝固、冷卻,則組織中只含有滲碳體(Fe3C)和鐵素體,以及由滲碳體和鐵素體構成的其他多種組織。
實際生產中,只有生產完全鐵素體球墨
鑄鐵件時,其凝固、冷卻的全過程是按穩(wěn)定系進行的。大多數(shù)石墨
鑄鐵中,都是穩(wěn)定系組織和亞穩(wěn)定系組織共存的。
石墨
鑄鐵鑄態(tài)組織的形成可分為兩個階段:第一階段,
鑄鐵共晶轉變前析出初生相,再加以共晶轉變形成的相,構成
鑄鐵的初始組織;第二階段,
鑄鐵凝固后冷卻的過程中,共晶奧氏體中溶解的碳量隨溫度的下降而降低,脫溶的碳,向附近的石墨擴散,繼之以隨后的共析轉變,形成最終組織。
1、初始組織
石墨
鑄鐵凝固后形成的初始組織包括:石墨的形態(tài)、數(shù)量、尺寸和分布狀況,初生奧氏體、共晶奧氏體的數(shù)量和形態(tài),共晶團的數(shù)量,以及晶界處的最終凝固相。
石墨
鑄鐵是歷史悠久的鑄造合金,長期以來,
鑄造行業(yè)的前輩們一直都非常關注其冶金技術的創(chuàng)新和發(fā)展,各工業(yè)國家在這方面探索、研究工作從來就沒有間斷過。正是因為如此,才使我們對石墨
鑄鐵的認知能夠不斷深化;作為最重要的鑄造合金,才能夠與時俱進、歷久彌新。目前,對于其初始組織,我們已經掌握很多有效的控制的工藝,主要如:
◇ 優(yōu)化碳、硅含量和碳當量,控制初始組織中奧氏體和石墨的含量;
◇ 在研究高溫過熱和高溫靜置對石墨化影響的基礎上,逐步實現(xiàn)對熔煉溫度、靜置時間和澆注溫度的優(yōu)化;
◇ 采用并逐步優(yōu)化預處理、孕育處理、和控制硫/錳含量等工藝,促進石墨的生核;
◇ 開發(fā)了多種控制石墨形態(tài)的工藝技術,如球化工藝、蠕化工藝和形成珊瑚狀石墨的技術;
◇ 近年來,注意到灰
鑄鐵中奧氏體枝晶對
鑄鐵性能的影響,研究了多種促進奧氏體生核的工藝,由增加奧氏體枝晶的含量提高灰
鑄鐵的強度;
◇ 通過對最終凝固相的深入研究,進一步優(yōu)化
鑄鐵成分的控制;
◇ 采用過濾技術,提高鐵液的清潔度;
◇ 優(yōu)化澆注系統(tǒng)的設計,力求使鐵液以平流的方式充型,避免因澆注過程中卷入折疊的氧化膜(bi-films)而造成各種鑄造缺陷。
2、共晶轉變后冷卻過程中和共析轉變形成的最終組織
石墨
鑄鐵中碳、硅含量都相當高,而且工藝方面又采取了多種促進石墨化的措施,共晶轉變都是按穩(wěn)定系進行的,轉變過程中不析出滲碳體。但是,在共晶轉變以后的冷卻過程和共析轉變的過程中,組織變化的情況卻是非常復雜的。
石墨
鑄鐵中的碳含量很高,因而,共晶轉變析出的奧氏體中碳含量很高,在此后的冷卻過程中碳在奧氏體中的溶解度逐步降低。共析轉變以前,
鑄鐵的溫度還比較高,原子的擴散比較方便,而且,脫溶的碳量也不多,在組織中只有石墨、沒有滲碳體的條件下,脫溶的碳不可能重新形核、析出,只能向附近的石墨擴散。影響最終組織主要是共析轉變。
石墨
鑄鐵共析轉變時的溫度已相當?shù)?,原子的擴散緩慢,轉變速度遠低于共晶轉變,轉變時的過冷度很大。在這種條件下,脫溶碳的擴散受到制約,來不及轉移到共晶轉變析出的石墨上,就只能按亞穩(wěn)定系轉變、形成滲碳體了。因此,除完全鐵素體組織的球墨
鑄鐵外,各種石墨
鑄鐵的最終組織中,實際上都是穩(wěn)定系和亞穩(wěn)定系并存的,既有石墨和鐵素體,也有滲碳體。組織中鐵素體、滲碳體的份量,以及二者混配的狀態(tài)是決定
鑄鐵力學性能的主要因素。此外,在特殊的冷卻條件下,還可以形成奧鐵體組織。
石墨
鑄鐵最終組織中鐵素體、滲碳體的份量,及其混配狀態(tài),取決于
鑄鐵的化學成分和
鑄件各部位的實際冷卻速率,因為這兩項因素都對碳在奧氏體中的擴散速度有很大的影響。
此前,由于檢測手段和控制技術方面的制約,我們既難以切實了解
鑄件冷卻過程中各部位溫度變化的情形和各部位的冷卻速率,更沒有辦法控制
鑄件各部位的冷卻速率、從而使
鑄件本體材質符合預期的要求。因此,關于
鑄件凝固后冷卻條件對其性能的影響,我們實際上無能為力,只能聽其自然。對
鑄鐵最終組織的控制,只能借助于加入各種合金元素、控制其化學成分。
但是,只靠加入合金元素、調整成分控制
鑄鐵的最終組織有一些重大的局限性,實屬無奈之舉。
首先是提高生產成本,耗用珍貴的資源;
最重要的是,加入合金元素提高
鑄鐵鑄態(tài)下的強度是有限的,欲使其具有更高的強度,往往還需要增加后續(xù)的熱處理工序,不僅耗能、費力,提高生產成本,而且延長生產周期。
“控制冷卻”的概念,就是針對這種實際問題逐步推出的。
二、日本洋馬公司的用例
日本洋馬公司松江事業(yè)部的主要產品是大型柴油機的缸體、缸蓋,包括鑄造和機械加工全過程,
鑄件材質為灰
鑄鐵,主要產品缸體的單件重3~8t不等。
按原來的生產工藝,從澆注后到脫箱(使砂型自砂箱中脫出),大約需要冷卻40~85h。
由于裝缸套部位與曲軸箱殼部位的壁厚差別較大,而且,薄壁的曲軸箱殼部位又接近于鑄型的外表,冷卻快,因此,冷卻過程中,兩部位之間的溫度差大,落砂后的
鑄件中存在較大的內應力,必須進行消除內應力的退火處理。
完成這兩項工序所需的時間,約占產品生產周期的40%。
生產周期長還導致在制品數(shù)量大、備用砂箱的數(shù)量多、占用的生產面積大等諸多問題。
為了縮短生產周期、減少在制品數(shù)量和降低生產成本,公司決定,以縮短自澆注到脫箱的時間、免去消除內應力的退火處理為目標,開展一項工藝試驗研究工作。
1、工藝改進的方案
為了縮短自澆注到脫箱的時間,必須在
鑄件凝固后加強冷卻,提高其總體冷卻速率。
為了免去消除內應力的退火處理,必須在
鑄件凝固后冷卻過程中保持各部位的溫度均勻。
通常,
鑄件在鑄型內冷卻,都是由表及里的。鑄型外表部位的溫度低、鑄型內部的溫度高,這是大家所熟知的,但是,差別究竟有多大?由于影響的因素太多,就誰也說不準了。要對其有切實的了解,必須就目標
鑄件和實際工藝條件進行測定。
洋馬公司就重7t的缸體所作的測定表明:澆注后60h,接近鑄型外表的曲軸箱殼部位溫度已降到70℃;處于鑄型中部的、裝缸套部位下端的厚壁部位,溫度仍保持在440℃左右。其間的溫差相當大。
很明顯,自鑄型的外表加強冷卻是不可行的。首先,采用這種方式會導致
鑄件內、外部的溫差增大,不但不能消除內應力,而且會使情況進一步惡化;再就是鑄型外表的溫度低,自外表加強冷卻的效率很低。因此,加強冷卻只能從內部著手。
在冷卻介質的選擇方面,也有一番考慮。往芯子內部吹冷空氣,雖然很安全,但冷卻效率低,需要吹入大量冷空氣。
水的蒸發(fā)潛熱很大,為2260 kJ/kg。利用水的蒸發(fā)降溫,效果很好,往芯子內部注入少量的水,就可以吸收大量的熱量,獲得很好的降溫效果。
基于上述考慮,確定了自芯子內部注水、加強冷卻的方案。為了確保生產安全,必須在
鑄件完全凝固以后注水。
2、冷卻方法
大型柴油機缸體的內腔,由多個芯子組合形成。每一缸筒部位都有一個裝缸套部位與曲軸箱殼部位聯(lián)成一體的芯子。每個芯子中都裝有管壁鉆有很多小孔的φ100鋼管,聯(lián)通到鑄型的外面,兼有芯骨和排氣通道的作用。
最終采用的冷卻方法是:在每一芯子的排氣鋼管中裝入軟管。
鑄件凝固后,通過軟管向芯子的各部位注水。蒸發(fā)的水蒸汽也由φ100鋼管排出。
根據各部位的溫度,實時調定每一軟管注水的流量,以確保
鑄件各部位的溫度均勻。每一軟管管路中都裝有流量計和控制閥,由可編程序控制器自動控制。
3、效果
洋馬公司實施初步的控制冷卻工藝后,取得了很好的效果,如:
◇
鑄件凝固后的平均冷卻速率,從原來的5.7℃/h提高到16℃/h;
◇
鑄件冷卻到500℃所需的時間,由原來的46h縮短到18h;
◇ 由于
鑄件冷卻過程中各部位的溫差小,
鑄件內的殘留應力很小,可免去消除內應力的退火處理。采用控制冷卻工藝后,鑄態(tài)
鑄件各部位殘留應力測定值的平均值,還略低于原來經消除內應力退火的
鑄件;
◇ 鑄態(tài)
鑄件各部位的本體強度均高于原來經消除內應力退火的
鑄件,各部位抗拉強度的平均值大約提高15MPa;
◇ 在顯微組織方面,石墨的形態(tài)、數(shù)量和尺寸都與原來經消除內應力退火的
鑄件相同,但基體組織中鐵素體的含量更少,因而,強度和硬度都較高。
三、美國鑄造協(xié)會(AFS)與Missouri科技大學合作進行的研究工作
關于這項研究課題的建立,前面已經作了簡短的說明,這里,扼要介紹一下這項研究工作第一階段的一些情況。
這項研究工作,是針對各種石墨
鑄鐵而建立的,可是,其實施的順序卻不因襲先易后難、循序漸進的傳統(tǒng)慣例,第一階段工作的目標就是攻堅克難,針對等溫淬火球墨
鑄鐵(ADI),研究用‘控制冷卻’替代‘等溫淬火’的可行性。
大家都知道,等溫淬火球墨
鑄鐵具有多種優(yōu)異的性能,而制約其廣泛應用的主要因素就是‘等溫淬火’的工藝過程復雜、熱處理設備價格昂貴、能耗大。如果能免除‘等溫淬火’,則其對
鑄造行業(yè)的影響將是不可忽視的。
順便要說明的是:如果免除了‘等溫淬火’,就不能再用“等溫淬火球墨
鑄鐵(ADI)”這一名詞了,因此,在這里,都按其基體組織稱之為“奧鐵體球墨
鑄鐵(ausferritic ductile iron)。”
1、用控制冷卻的方式進行試驗性的模擬
為了模擬各種控制冷卻方式的作用,研制了一套熱模擬裝置。可以將試樣加熱到要求的溫度,隨之使其按要求的冷卻速率冷卻。然后,根據試樣的顯微組織,就可以求得該材質的連續(xù)冷卻曲線(CCT曲線)和等溫轉變曲線(TTT曲線)。
加熱設施 用計算機控制的高功率直流電源加熱,同時,用焊在熱區(qū)的熱電偶和高精度紅外線光學高溫計測定溫度。
冷卻設施 用比例電磁閥控制、吹射壓縮空氣。
試樣 用化學成分與目標材質相近的、實際生產中的球墨
鑄鐵(C 3.77%,Si 2.33%,Mn 0.47%,Cu 0.39%)制造,先鑄造150×200×25㎜的板狀
鑄件,再用以截取、加工成50×6.2×3.5㎜的試樣。
由于試樣的熱慣性小,用上述加熱、冷卻設施,可以做到:以80 ℃/s以下的任何加熱速率加熱;以80 ℃/s以下的任何冷卻速率冷卻。
連續(xù)冷卻的工藝是,將試樣加熱到920℃,再以不同的冷卻速率冷卻到室溫,在此條件下:
冷卻速率在2 ℃/s以下,提高冷卻速率會導致珠光體的數(shù)量增多、硬度增高;
冷卻速率在2~10 ℃/s之間,提高冷卻速率,就會因形成馬氏體而致硬度顯著提高。試驗的結果表明,太高的冷卻速率會導致不希望其產生的馬氏體轉變。
等溫處理工藝是,將試樣加熱到920℃,再以不同的冷卻速率冷卻到380℃,在此溫度保溫10~30min,然后快速冷卻到室溫。在380℃保溫25min,形成奧鐵體的過程就可以完成。自920℃冷卻時的情況是:
只要冷卻速率在2 ℃/s以上,就會在枝晶間形成部分奧鐵體;冷卻速率為5 ℃/s,形成奧鐵體和細小珠光體的混合組織;
冷卻速率為10 ℃/s,基體組織為奧鐵體,但石墨球周圍有局部珠光體小團。
還要指出的是,如果延長在920℃下保溫的時間,會使奧氏體中的碳含量飽和,而且分布均勻,就有提高過冷奧氏體穩(wěn)定性的作用,可以使
鑄鐵組織中奧鐵體的含量增多。
2、控制冷卻方案的設定
通過試驗,并采用流體動態(tài)模擬方法,設定
鑄件控制冷卻的方案。
這一階段的試驗中,不用小型試樣,而用接近實際
鑄件的150×200×25㎜的板狀
鑄件。試驗中要考慮3種變數(shù):一是冷卻速率;二是
鑄件壁中的溫度梯度;三是表面溫度。
根據前一階段試驗的結果,目標冷卻速率定在2 ℃/s以上。
為了使
鑄件各部位的組織一致,且避免因溫差而導致的熱應力,應盡可能地使
鑄件中的溫度梯度減至最小。
為避免產生馬氏體組織,冷卻過程中,
鑄件表面的溫度應保持在馬氏體開始轉變溫度(Ms)以上。
試驗中,不同冷卻方法對150×200×25㎜板狀
鑄件各部位溫度狀況的影響,用流體動態(tài)模擬(FLUENT軟件)進行預測。預測的部位包括:
鑄件的心部,
鑄件大表面的中部,以及板狀
鑄件的邊角部。
試驗的結果表明:對25㎜厚的
鑄件而言,在空氣中冷卻、吹空氣冷卻,都不能達到使
鑄件具有奧鐵體組織的冷卻速率;大量噴水冷卻可以有很高的冷卻速率,但
鑄件內的溫度梯度很大,而且
鑄件表面溫度很快就降到Ms溫度以下。
為了使冷卻條件符合要求,設計了一種計算機輔助的控制冷卻方法。采用既可以噴射空氣、也可以噴水的廣角噴霧器,其冷卻強度是可控的。模擬中,由表面溫度的反饋控制冷卻。用這種模擬方法,可得到要求的冷卻速率,
鑄件內的溫度梯度很小,而且表面溫度可以不低于要求的值。
3、控制冷卻方案的確認
確認工作也是在試驗室進行的。用感應電爐熔煉
鑄鐵100磅,經球化和孕育處理后,主要成分是:C 3.65%,Si 2.36%,Mn 0.55%,Cu 0.55%。
試驗所用的樣件,仍然是150×200×25㎜板狀
鑄件,立澆,上方置頂冒口。用自硬砂造型,每型1件,共澆注4件。澆注時,直接自頂冒口注入鐵液。
其中2件,澆注后按常規(guī)作業(yè)方式冷卻,供參照用。
另外2件,
鑄件凝固后及早落砂(按:落砂溫度的上限是固相線以下50℃,下限是共析轉變溫度以上50℃),然后立即將其置冷卻裝置中按控制冷卻工藝冷卻。
按常規(guī)方式冷卻的
鑄件,基體組織以層片狀珠光體為主,有10%~15%的鐵素體,抗拉強度550~600MPa,伸長率8%。
控制冷卻的
鑄件,基體組織為奧鐵體和細小的珠光體,抗拉強度1000~1050MPa,伸長率4%。
4、小結
這項研究課題第一階段工作的目的,就是要確認控制冷卻這一概念的可行性。從初步的試驗結果看來,采用控制冷卻工藝,可以制得鑄態(tài)下基體組織為奧鐵體的球墨
鑄鐵件,雖然組織中仍存在少量珠光體,一些問題還有待進一步深入研究、探討,但總體而言,這一工藝的效果是很好的。
研究工作的第二階段,還將針對各種低合金石墨
鑄鐵、不加合金的石墨
鑄鐵,研究控制冷卻工藝對不同壁厚
鑄件組織的影響。
當然,將這一工藝用于實際生產,還有很多難題有待解決,包括就每一特定的生產條件設計適用的的設備。如果我們通過實踐逐步增強對這一工藝的認知,存在的問題逐一得到妥善的解決,工藝也就會隨之不斷優(yōu)化,這樣,當然會有助于
鑄造行業(yè)實現(xiàn)可持續(xù)發(fā)展。